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一A、B复习案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一A、B复习案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一A、B复习案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一A复习案(学生用案)
姓名: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寥廓(kuò)
B.溯流(sù)
C.莅校(lì)
D.屏息(bǐ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和蔼
C.苍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学习这些古代散文,既可以从中
⑵作者
A.借鉴
C.领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
B.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空一切,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要出错。
C.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看似都是轻于鸿毛的小事,但处理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D.他对自己的主题分析已经入木三分,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5.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下列各项中与“月送花香浮小院”对得最工整的下联是
A.绿叶红花映山前
中国为什么要探月
欧阳自远
关乎人类未来能源战略
环境监测制高点
6.下列对“中国探月计划”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计划在2010年左右发射月球探测器登月,这是我国实现载人航天和应用卫星之后航天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B.我国的探月工程所有零部件全靠自主研发,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C.我国进行探月研究的重要原因是为了体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和高科技发展的水平。
D.月球上的矿产资源、能源和特殊环境是将来人类争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也是我国要进行探月研究的主要原因。
7.下列关于月球资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有丰富的钛铁矿资源,钛的含量特别高,比我国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的含量还要高。
B.月球上的矿产资源很丰富,几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C.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的遮挡,加之它距离太阳较近,因而,月球上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D.“氦3”是月球土壤里的一种特殊资源,它是一种非常好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对未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月球上的“氦3”主要来源于太阳风,10吨“氦3” 所发的电量,就可满足我国一年的用电量。
B.利用月球特殊的空间环境建立观测站,对环境监测和军事战略都有重要意义。
C.由于月球上的空间环境有超高真空、弱重力、无污染等特点,在月球上建造发射场和发射深空探测器比在地球上建造更容易也更节省成本。
D.在月球上建立天文观测站,由于不受地球大气层的影响,因而可以更好地对太空和地球进行观测。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此亡秦之续耳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杀人如不能举
10.下列句中“而”字与“项王按剑而跽” 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劳苦面功高如此
11.对下列文言句式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了介词“于”,即“战于河北”“战于河南”。)
B.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C.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宾语前置,“何以” 即“以何”。)
D.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宾语前置,“沛公”是宾语,即“于坐击沛公”。)
1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姓名
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
|
|
|
|
|
|
|
|
|
|
|
A.节选的这两段是“鸿门宴”故事的高潮部分,名为宴会,实则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在敌对双方紧张急迫、剑拔弩张的斗争中,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得到了鲜明而生动的刻画。
B.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凸显出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C.鸿门宴上项羽一见到刘邦谢罪,便洋洋自得,并脱口说出曹无伤告密之事,樊哙擅自闯席也未引起项羽的反感而加以叱责,刘邦找借口乘机离席,项羽也处之泰然。这都充分显示了项羽坦率真诚、宽容大度的性格。
D.语言精练生动、特别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和个性,是选段的突出特点。如樊哙所说的话,既显示出一个勇猛豪爽的赳赳武夫的形象,又展现了他粗中有细、勇而多智的一面。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⑴漫江碧透,
⑵高渐离击筑,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填空题。(4分)
陇西行
陈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貂锦”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代
第三句一个“
16.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3分)
17.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4分)
18.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4分)
19.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有什么好处?(4分)
20.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4分)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诧傺而归,以家自慰,“
依次填入文中(1)一(4)处的诗句是: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据统计,我国上网的未成年人已达到1500万。其中,一些孩子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班里举办一次主题为“不要沉迷网络”的班会,请你拟一句警醒和劝诫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同龄人的话,不超过30个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格。
作文(40分)
请以“生命的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高二年级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一A复习案
1.答案C。(喋dié、蹊xī。)
4.答案D。(A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这里用反了。B目空一切:形容高傲自大。C轻于鸿毛:比喻毫无价值,不能形容事情很小。D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6.答案A。(“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的表述不妥,因为“登月”尚未实现;“载人航天和应用卫星”顺序不当。)
8.答案C。(“月球上的空间环境有超高真空、弱重力、无污染等特点”,不是“在月球上建造发射场更容易也更节省成本”的原因。)
9.答案D。(举,尽,全部。)
11.答案D。(介词短语“于坐”后置,即“于坐击沛公”。)
12.答案C。(“坦率真诚、宽容大度”不对,应为“沽名轻敌、刚愎自用,缺乏政治头脑”。)
13.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4.⑴百舸争流。鱼翔浅底,怅寥廓
15.
16.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3分)
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17.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4分)
《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18.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4分)
先生讲演时都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19.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有什么好处?(4分)
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写梁任公。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20.
21.文件删除了,还有回收站;青春流逝了,还能找回吗?
22.【写作提示】这里的美丽,不是指貌美漂亮,而是生命的内在品质,意志的坚毅刚强,是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闪现的生命光辉,是战胜困难后的又一次生命升华。写作时应从这方面立意。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一A复习案(教师用案)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寥廓(kuò)
B.溯流(sù)
C.莅校(lì)
D.屏息(bǐng)
答案C。(喋dié、蹊x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和蔼
C.苍桑
答案C。(沧桑,绿草如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学习这些古代散文,既可以从中
⑵作者
A.借鉴
C.领略
答案B。(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其意义。领悟:理解其意思、意义。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物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汲取教训,从搭配的“才华和品德”看,用“领略”才恰当;“借鉴”所搭配的应是“叙事的艺术”。“描摹”含有描写或摹画的意思,故“音容笑貌”用“描摹”;“叙述”即叙事,与“行为事迹”搭配恰当。)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
B.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空一切,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要出错。
C.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看似都是轻于鸿毛的小事,但处理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D.他对自己的主题分析已经入木三分,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答案D。(A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这里用反了。B目空一切:形容高傲自大。C轻于鸿毛:比喻毫无价值,不能形容事情很小。D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5.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下列各项中与“月送花香浮小院”对得最工整的下联是
A.绿叶红花映山前
中国为什么要探月
欧阳自远
关乎人类未来能源战略
环境监测制高点
6.下列对“中国探月计划”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计划在2010年左右发射月球探测器登月,这是我国实现载人航天和应用卫星之后航天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B.我国的探月工程所有零部件全靠自主研发,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C.我国进行探月研究的重要原因是为了体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和高科技发展的水平。
D.月球上的矿产资源、能源和特殊环境是将来人类争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也是我国要进行探月研究的主要原因。
答案A。(“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的表述不妥,因为“登月”尚未实现;“载人航天和应用卫星”顺序不当。)
7.下列关于月球资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有丰富的钛铁矿资源,钛的含量特别高,比我国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的含量还要高。
B.月球上的矿产资源很丰富,几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C.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的遮挡,加之它距离太阳较近,因而,月球上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D.“氦3”是月球土壤里的一种特殊资源,它是一种非常好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对未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答案C。(“加之它距离太阳较近”的说法,原文无据。)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月球上的“氦3”主要来源于太阳风,10吨“氦3” 所发的电量,就可满足我国一年的用电量。
B.利用月球特殊的空间环境建立观测站,对环境监测和军事战略都有重要意义。
C.由于月球上的空间环境有超高真空、弱重力、无污染等特点,在月球上建造发射场和发射深空探测器比在地球上建造更容易也更节省成本。
D.在月球上建立天文观测站,由于不受地球大气层的影响,因而可以更好地对太空和地球进行观测。
答案C。(“月球上的空间环境有超高真空、弱重力、无污染等特点”,不是“在月球上建造发射场更容易也更节省成本”的原因。)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此亡秦之续耳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杀人如不能举
答案D。(举,尽,全部。)
10.下列句中“而”字与“项王按剑而跽” 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劳苦面功高如此
答案A。(A项与例句中的“而”均表修饰,B.表顺承,c.表并列,D.表转折。)
11.对下列文言句式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了介词“于”,即“战于河北”“战于河南”。)
B.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C.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宾语前置,“何以” 即“以何”。)
D.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宾语前置,“沛公”是宾语,即“于坐击沛公”。)
答案D。(介词短语“于坐”后置,即“于坐击沛公”。)
1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节选的这两段是“鸿门宴”故事的高潮部分,名为宴会,实则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在敌对双方紧张急迫、剑拔弩张的斗争中,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得到了鲜明而生动的刻画。
B.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凸显出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C.鸿门宴上项羽一见到刘邦谢罪,便洋洋自得,并脱口说出曹无伤告密之事,樊哙擅自闯席也未引起项羽的反感而加以叱责,刘邦找借口乘机离席,项羽也处之泰然。这都充分显示了项羽坦率真诚、宽容大度的性格。
D.语言精练生动、特别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和个性,是选段的突出特点。如樊哙所说的话,既显示出一个勇猛豪爽的赳赳武夫的形象,又展现了他粗中有细、勇而多智的一面。
答案C。(“坦率真诚、宽容大度”不对,应为“沽名轻敌、刚愎自用,缺乏政治头脑”。)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会被他所俘虏(或“成为他的俘虏”)!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交叉举戟的卫士想拦住他不让他进去。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⑵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填空题。(4分)
陇西行
陈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貂锦”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代
16.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3分)
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17.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4分)
《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18.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4分)
先生讲演时都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19.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有什么好处?(4分)
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写梁任公。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20.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4分)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诧傺而归,以家自慰,“
依次填入文中(1)一(4)处的诗句是: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据统计,我国上网的未成年人已达到1500万。其中,一些孩子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班里举办一次主题为“不要沉迷网络”的班会,请你拟一句警醒和劝诫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同龄人的话,不超过30个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格。
文件删除了,还有回收站;青春流逝了,还能找回吗?
作文(40分)
请以“生命的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这里的美丽,不是指貌美漂亮,而是生命的内在品质,意志的坚毅刚强,是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闪现的生命光辉,是战胜困难后的又一次生命升华。写作时应从这方面立意。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一B复习案(学生用案)
姓名: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峥嵘(róng)
B.轻蔑(miè)
C.栖息(qī)
D.迷惘(w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梦魇
B.提携
C.许逆
D.联袂
3.下列作家、作品及作品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雨巷》——诗歌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散文
C.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
D.莎士比亚——《大卫·科波菲尔》——小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B.目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着僵化、条文化、成人化的现象,急需培养和提高既懂教育又精通与未成年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
C.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D.鲸的“歌声”能表达很复杂的意思,但远不能与人的语言相提并论,因为鲸的“歌声”里没有能够代表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的名词。
5.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人的一组词语是
C.毅然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6.对本篇新闻标题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用倒装句式突出“别了”,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代指英国的统治,因而显得形象生动。
B.“别了”一词,突出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对香港的依依惜别,同时也表达了香港人民对他们的友好感情。
C.标题从字面上看,述说了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总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对现实场景的描述。
D.标题的深层含义:表达了“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7.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活动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肃认真,细致庄重。
B.“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港督府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C.“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鲜明的对比中洋溢着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来”,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去”,香港回归祖国,殖民者乘船从海上离去。暗含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8.对这篇新闻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选取了英方撤离的角度,更加突出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B.第一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C.主体部分按时问顺序写,依次写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彭定康告别仪式、五星红旗升旗仪式。
D.本文报道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的现场,并恰当地穿插历史背景材料,因而这篇新闻不仅有真实的现场感,还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
B.晋军函陵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邻之厚,君之薄也
10.对下列两组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一组:①夜缒而出
姓名
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
|
|
|
|
|
|
|
|
|
|
|
二组: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许之
C.(晋国)共其乏困
1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了事件的背景,暗示了围郑的主体是晋。
B.烛之武年轻力壮的时候就比不上别人,现在年老了却被委以重任,他当然有顾虑而推辞。
C.烛之武退秦师,主要是晓之以利害:亡郑有利于晋而不利于秦;存郑于秦有利;晋贪得无厌,亡郑后必将侵占秦国土地。
D.秦伯撤军,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也毅然决定撤军。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⑵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每空1分,共6分)
⑴恰同学少年,
⑵那河畔的金柳,
⑶复为慷慨羽声,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4分)
登岳阳楼
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⑴第一层(一、二联)描写:
⑵第二层(三、四联)抒发:
故宫里的小苦荬
冯文柯
④这是一群来自乡村,来自大地深处的小苦荬。我熟悉它们,我们的乡村熟悉它们,我们的每一头牛,每一只羊,每一只野兔甚至蚂蚁都熟悉它们。它们是乡村的漫游者。常常,它们相约在一起,到田坎边,到沟渠旁,到每一处熟悉它们脚步声的地方走来走去。密密匝匝的小黄花在乡村的衣襟上时隐时现,如同无数关于忧伤、关于命运的小秘密。
16.为什么说小苦荬“一直藏在时间之外,从未凋谢,不为人知”?它们象征着什么样的人?(3分)
17.段④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苦荬怎样的生存状况?(4分)
18.段⑤的一连串设问告诉我们小苦荬的生存状况发生变化,实际上是反映什么样的人在怎样的处境中?(4分)
19.“时光先消化了皇帝、妃子,接下来准备慢慢对付那些自以为坚硬的东西,还有这座宫殿。”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请你放回原处。应放到第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
用简要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1.语言简明,即不冗赘哕嗦,不产生歧义,不晦涩难懂。选出下列不会产生歧义的三个短语。(3分,只写序号)
①我想起来了
作文(40分)
22.以“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一B复习案(教师用案)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峥嵘(róng)
B.轻蔑(miè)
C.栖息(qī)
D.迷惘(wǎng)
答案B。(矿藏(cáng),汗流浃背(ji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梦魇
B.提携
C.许逆
D.联袂
答案B。(A.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竟成;C.忤逆、毛骨悚然;D.各行其是、工欲善其事。)
3.下列作家、作品及作品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雨巷》——诗歌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散文
C.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
D.莎士比亚——《大卫·科波菲尔》——小说
答案D。(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小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B.目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着僵化、条文化、成人化的现象,急需培养和提高既懂教育又精通与未成年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
C.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D.鲸的“歌声”能表达很复杂的意思,但远不能与人的语言相提并论,因为鲸的“歌声”里没有能够代表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的名词。
答案D。(A.“空间”不能与“地域”并刑;B.“培养和提高”与“专职教师”,动宾搭配不当;C.主语残缺,去掉“要出版”,以“一本译作”作主语。)
5.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人的一组词语是
C.毅然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6.对本篇新闻标题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用倒装句式突出“别了”,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代指英国的统治,因而显得形象生动。
B.“别了”一词,突出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对香港的依依惜别,同时也表达了香港人民对他们的友好感情。
C.标题从字面上看,述说了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总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对现实场景的描述。
D.标题的深层含义:表达了“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答案B。(标题并没有表达出香港人民对查尔斯王子及彭定康的友好感情。)
7.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活动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肃认真,细致庄重。
B.“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港督府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C.“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鲜明的对比中洋溢着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来”,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去”,香港回归祖国,殖民者乘船从海上离去。暗含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答案A。(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港督的换任,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8.对这篇新闻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选取了英方撤离的角度,更加突出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B.第一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C.主体部分按时问顺序写,依次写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彭定康告别仪式、五星红旗升旗仪式。
D.本文报道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的现场,并恰当地穿插历史背景材料,因而这篇新闻不仅有真实的现场感,还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答案C。(“彭定康告别仪式”错误,应是“第二次降旗仪式”。)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
B.晋军函陵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D。(厚:势力雄厚。)
10.对下列两组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一组:①夜缒而出
二组: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A。(1)修饰连词,(2)转折连词;(3)(4)介词,对。)
1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许之
C.(晋国)共其乏困
答案C。(应为“(郑国)共其乏困”。)
1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了事件的背景,暗示了围郑的主体是晋。
B.烛之武年轻力壮的时候就比不上别人,现在年老了却被委以重任,他当然有顾虑而推辞。
C.烛之武退秦师,主要是晓之以利害:亡郑有利于晋而不利于秦;存郑于秦有利;晋贪得无厌,亡郑后必将侵占秦国土地。
D.秦伯撤军,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也毅然决定撤军。
答案B。(不是“比不上别人”,而是委婉地埋怨郑伯没有早用自己。)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⑵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或“帮助”),我是不能到这个地步的(或“当上晋君的”)。
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每空1分,共6分)
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⑶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战国策·燕策三》)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4分)
登岳阳楼
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⑴第一层(一、二联)描写:登楼及登楼所见之景(或“洞庭湖之景”)(2分)
⑵第二层(三、四联)抒发:身世国运之忧(大意如此即可)(2分)
故宫里的小苦荬
冯文柯
④这是一群来自乡村,来自大地深处的小苦荬。我熟悉它们,我们的乡村熟悉它们,我们的每一头牛,每一只羊,每一只野兔甚至蚂蚁都熟悉它们。它们是乡村的漫游者。常常,它们相约在一起,到田坎边,到沟渠旁,到每一处熟悉它们脚步声的地方走来走去。密密匝匝的小黄花在乡村的衣襟上时隐时现,如同无数关于忧伤、关于命运的小秘密。
16.为什么说小苦荬“一直藏在时间之外,从未凋谢,不为人知”?它们象征着什么样的人?(3分)
因为时间“消化”不了它们,它们年年开放,永不凋谢。(2分)小苦荬象征着普通的下层人民(女子或宫女、丫鬟)。(1分)
17.段④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苦荬怎样的生存状况?(4分)
拟人的手法。(2分)表现了小苦荬在故乡自由自在地生活。(2分,应突出“自由”或“自然”或“轻松愉快”,与段⑤形成对照)。
18.段⑤的一连串设问告诉我们小苦荬的生存状况发生变化,实际上是反映什么样的人在怎样的处境中?(4分)
实际上反映了乡村女子由自由自在的生活,(2分)变成了幽居皇宫的不自由的生活处境。(2分)
19.“时光先消化了皇帝、妃子,接下来准备慢慢对付那些自以为坚硬的东西,还有这座宫殿。”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请你放回原处。应放到第 ⑦ 段“时光还来不及消化的” 词语之后(2分);理由是因为“时光先消化”紧承上文“时光还来不及消化的”,又与“只有小苦莫从时光的指缝里逃脱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
用简要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当今洋节流行,(2分)但中国节日同样魅力无限。(2分)
21.语言简明,即不冗赘哕嗦,不产生歧义,不晦涩难懂。选出下列不会产生歧义的三个短语。(3分,只写序号)
①我想起来了
③⑥⑦。①既可指“想起了某件事”,也可指“想起床”;②既可指“狗把猎人咬死了”,也可指“咬死了狗”;④既可指“不吃鸡”,也可指“鸡不吃食”;⑤既可指“作文夸奖的是小李”,也可指“称赞小李写的作文”;⑧既可指“姐姐和妹妹两人的同学”,又可指“姐姐一人和妹妹的同学”;⑨既可指“总理热爱人民”,又可指“热爱总理”。
作文(40分)
22.以“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